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X:談談觀察力是怎麼被練出來的?》

 很多人看我的速寫本,常說:「你的線條好輕鬆,看起來畫得很快。」

但說真的,我從來不覺得速寫只是在紙上跑線條,對我來說,速寫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畫得多完整,而是畫的背後,我看到了什麼、捨棄了什麼。

 

我自己很少一磚一瓦都交代清楚,那樣過多的細節對我來說太沉重。

我更在意的是,站在一棟老房子前,先問自己:「我要(重點)什麼?」

是那個斜斜的馬薩式屋頂?是牆面上那塊被時間刻畫過的雕飾?或者是屋簷下那條不清晰的轉折線?

我通常只選一兩個最吸引我的重點畫下來,其他的,就讓它空著。這就是速寫的樂趣:不是把所有細節都搬回來,而是留下那一點點,讓以後的自己一翻到,就知道「啊,我那天站在這裡,看見了這個。」

 

有些人問我,觀察力怎麼練?

我自己沒有特別系統去練,我的方法就是 「多看,挑選你要的重點。」就像去餐廳吃飯,你不會把菜單上的品項都點一輪,一定是挑選自己今天想吃的,其實就是如此。

旅行的時候,我常常站在一棟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老房子前,先繞一圈,看看光源的方向,看看哪一部分是最吸引我的。然後我會問自己:這個畫面裡,什麼是我最想記下的?不是要畫得多細,而是把那個「關鍵重點」留下來就好。

 

很多時候,我畫完一頁,房子只畫了大概七成,剩下三成是空的空著沒關係,因為對我來說,那些空白比補滿還真實。有些空白,代表那天我沒時間看完;有些空白,代表我覺得沒那麼重要;還有些空白,代表它留給未來——下次經過,我還可以再看一次。

 

速寫裡的觀察,對我來說從來不是苦功,而是選擇。

我不會像建築學院那樣去丈量每個窗格的比例,也不會用放大鏡去找牆面裂縫畫得多細。我在乎的是,當下那棟房子給我的印象是什麼?有時候會是一個斜角、有時候是一道陰影、有時候是老牆上的一片漆色。這些都不需要完整,甚至不需要邏輯,因為它們是我當下看到的,也是我願意記得的。

 

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看建築,看古蹟,不是只看漂亮,而是學會去看它沒說完的故事。這種看法,慢慢也變成我畫速寫的方式:畫完了還留一點沒畫,記住了還留一點給以後。

 

所以如果你再繼續問我,觀察力怎麼練?

我會說,先學會不要一次全畫完。

試著找一棟古蹟建築,站著先看,然後挑一個你喜歡的角度、或是一塊牆面壁飾、哪怕是一個小浮雕都好,畫下來就好。畫不完沒關係,你的速寫本不是用來交作業,是留給未來的自己回頭看的。

 

對我來說,速寫從來都不只是畫,而是讓我用筆留下那些別人走過卻沒看見的小段落。它不用完整,也不需要每條線都合理,它只要真實,真實到你幾年後翻開還會記得,那天你站在那扇門前,陽光正好,老房子沒說完的話,你替它記了一半。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II:現場速寫 VS 回到房間再補畫,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問我:速寫是不是一定得當場畫完?畫到一半時間不夠了,回房間再補,還算速寫嗎?

老實說,這種事我從來不執著。速寫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張張考試的「寫生稿」,它是一本活的旅行日記,有時候是現場抓一把,有時候是晚上慢慢縫。

 

在現場畫,是把自己丟進那個空間場域裡,陽光的炙熱,風把紙吹得啪啪響,旁邊有人走過來看、有人再觀望你在畫什麼。筆落下去的線條,多少都會帶著空氣跟雜訊。你畫得再快,總有些細節顧不到,也總有些瞬間根本來不及記下來。有時候我真正看重的,正是這種帶著「殘缺」的東西。那是現場速寫獨有的溫度,有一點亂,有一點粗糙,卻真實。翻回速寫本時,那個空間的味道、咖啡的苦味、旁邊老闆磨豆子的刺耳聲音,彷彿還黏在線條上。

 

當然,你會問?可是真的畫不完怎麼辦?有些場景複雜得很:一棟老屋後面還藏著小巷子、電線桿後面又冒出一片窗花……這些有趣的細節,不記下來又可惜。我會怎麼做?收拾好東西,拍幾張手機參考,回到房間繼續補強。只是很多人會怕,回房間補是不是就「不真實」了。其實,怕的是補得「假」。如果你把速寫當成考古現場,非得把缺口填到無懈可擊,補完就會變僵化了;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整理旅程的筆記,補畫其實是把散落的記憶重新縫補在一起罷了。

 

我有幾個自己的小習慣,讓補畫看起來依舊像當場畫完。

 

第一,想好要補什麼。

我通常只補當下來不及抓到的細節,在現場想好要增加什麼,並預先拍照下來在帶回房間補。拍下來的不一定都要畫,要讓畫面還是有呼吸。太完整或瑣碎就少了速寫該有的鬆動感。

 

第二,不換工具。

有些人回到房間,就把水筆換成一堆水彩筆、還用粗細不同的筆尖,畫著畫著無形中整張味道就變了。我自己通常就是原來現場使用的筆、原來的水彩盒,盡量用跟現場速寫時一樣的工具,讓筆觸得以延續。

 

第三,也可以先補文字,再補線條。

有時候最好的補畫,不是先畫,而是先把腦袋裡還新鮮的細節寫下來。像是「門口掛了紅布條但被風吹得一半卡在招牌上」,或是「老先生騎車經過叼著菸一直咳」。這些字就像是記憶的路標,等一下筆再補細線,反而更對味。

 

第四,不要補太久、太瑣碎。

古人有句話說:「該住手,便住手,否則又是一番蛇足!」停在最剛好的地方其實是最難的,每次都會都加一塊、西加一筆,然後畫面就滿了、多了、瑣碎了。那麼該停在什麼時候呢?這是最難的地方,以我的經驗來說,當你心裡第一次覺得有完成的念頭時,就是最完美的時候,再加就多餘了!

我常看到很多人會忍不住一直修、一直美化,最後畫面變得工整,卻沒有了當初的呼吸感。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留白也是速寫的一部分。

很多人總想把空白全補滿,我反而覺得空白是畫裡最動人的地方。它像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讓你以後還有回想的空間。所以,現場速寫是「捕捉」,回房補畫是「整理」,文字筆記是把這兩者縫在一起的線頭。三者互補,速寫本才會變成一本「活的旅行書」,而不是單純的畫冊。

 

有人問我:「那要怎麼判斷該補不該補?」

很簡單:如果你回頭看那一頁,腦子裡還有畫面,就補一點,讓畫面更完整;如果腦子裡已經沒有當時的味道,那就放著,不要硬補,空白有時候比後補更誠實。

 

「速寫」不是用來證明你畫得多好,而是證明你真的在那裡待過、看過、聽過。當你以後翻開這本筆記,看到那些有點亂、有點空、有字、有顏色的頁面,你會發現,比起一張完美的圖,這些殘缺和拼貼,才是旅行留下的真正證據。如果你也在畫,畫不完就讓它不完吧。該補時就補,該留白時就留白。

那本速寫本,是你的行李,也是你自己!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I:速寫裡的透視不用那麼準?我的構圖取捨》

 一開始學速寫的人,最容易卡住的地方,不是手抖,也不是沒時間,而是那幾條看不見卻揮之不去的「透視線」。

畫建築要對透視、畫街景要對透視、連畫張桌子都有人擔心桌腳沒對到消失點,好像只要透視沒對上,這張圖就不算「合格」。

 

可我總覺得,速寫本來就不是拿來考驗尺規的。

如果真要那麼精確,不如拿尺畫製圖,不如拍照,拍得比你畫得還準。

速寫的價值,從來都不在「對得有多正」,而在「抓得有多對」。

 

|透視只是工具,不是繩子|

 

很多人以為透視是束縛,其實它本來只是個工具,幫助我們在腦子裡整理畫面結構。

我自己在畫時,會在腦子裡先劃把大概的比例位置抓出來,知道空間往哪裡走。但這條線只是「起跑線」,一旦下筆,就不會被它綁住。有時候牆會歪,路會斜,老屋本來就年久失修,誰說它一定要垂直?

那種歪斜、那種不對稱,恰恰就是老房子最迷人的地方。硬要拉成標準透視,畫面是對了,但味道沒了。

 

|畫速寫,要畫空間感,不是畫教科書|

 

我曾經遇過一位學生,坐在台灣博物館前,鉛筆尺規全帶出門。

畫到後來,明明現場人聲、風聲、車聲都在,畫面卻冷冰冰的,像一張沒人住過的樣品屋示意圖。

我常跟學生說:畫速寫,不是畫工程圖,我們沒有要蓋房子。」

速寫要的是把你眼前那個空間裡的呼吸、時間感、使用痕跡都畫進來。

透視沒對上,沒關係,關鍵是你在那裡坐過、看過、呼吸過,線條有情緒,畫面才活。

 

|畫透視,不如畫「關係」|

 

速寫最珍貴的不是幾條正確的消失線,而是元素彼此之間的「關係」。人和桌子有沒有對位?窗戶跟門有沒有呼應?巷子盡頭有沒有把視線引出去?這些關係只要對了,透視差一點真的沒關係。因為你真正要畫的不是「幾何正確」,而是「空間關係」。

 

我常說,速寫裡的錯誤透視,有時候反而是味道,是手感,是一個人在那個瞬間存在過的證明。機器畫的線可以完美,人的手畫有時候,透視看似不精確,但畫面卻更有味道。一面老牆歪斜、一張桌子有點搖晃、一條小巷在畫裡微微扭曲,這些瑕疵才讓人看得進去,感覺那個空間真的被人使用過,而不是憑空生出來。

 

|拿掉不必要的,留住想說的|

 

速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法:你不需要什麼都畫進去。

我常常畫一半就直接把一些背景放掉,只留幾條線或乾脆留白,因為那些不重要。

 

畫面裡最重要的,是主角。如果主角是那棟磚房,就先把磚房的立面抓穩,透視至少別跑到太離譜,讓人一眼看得出它是房子就好。

但旁邊的機車、電線桿、雜物,你可以用幾條線大約暗示就好。

有時候還會把透視「拉掉」,故意用誇張的方式去增強畫面張力。

 

我畫台南老巷時最常這樣:屋子原本正的,我把屋頂往裡收一點,讓空間更壓迫,巷口的人影就更突出。那透視對不對?用尺來量當然不對,可是看的人會信,會進入那個畫面,這才是我要的效果。

 

|不完美,才是人味|

 

很多時候,剛開始學速寫的人,最怕畫「不準」,怕被人笑。可是速寫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種不完美裡藏的真實。透視稍微跑掉、線條抖了一點、比例差了一點,沒關係,這些痕跡都是「人」的痕跡,是你當下坐在那裡、看著它、跟它相遇過的證明。

 

如果你想要一張完美的街景圖,找相機就好,不需要一張速寫。速寫的獨特,就是在快速的觀察裡,保留了當下的手感、呼吸、判斷和取捨。有些線是錯的,但味道是對的,那就夠了。

 

|給還在被透視困住的你|

 

如果你現在還在被「透視一定要對」困住,我想給你一個建議:

用筆量、用手機量角度。都是好方法。

真的覺得怪?就用文字補。真的透視跑掉?那就跑掉。跑掉一點,有時候反而更活。透視只是工具,不是答案。

速寫裡最重要的是那張紙上有沒有藏著你的眼睛和呼吸,其他都只是細節。

 

下次有人問你:「透視沒對會不會被笑?」

你可以笑一笑說:「有時候,不對!才對味。」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速寫本上的文字筆記:讓畫面更完整,讓記憶更真實》

 很多人以為速寫是畫圖的事,紙上有線條顏色就算完工。可是在我看來,速寫本裡頭最珍貴的,有時候往往不是畫得多完整,而是那些散落在畫面邊角、像補丁一樣的文字筆記。

 

這些年背著速寫本到處旅行,從台灣巷仔內到中東市場,畫過街景攤販、老屋殘瓦、也畫過幾個曾經陌生後來熟悉的臉孔。畫得再多,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圖旁邊加幾句字,有時是一行,有時只是一個名字。很多人問我:畫都畫了,為什麼還要寫字?我的答案很簡單:有些東西只能用線條留下,有些東西,非得靠文字才能撐住。

 

速寫講究快,現場風聲、路人的腳步聲、自己的心情,都藏在那幾筆線裡。可有時候,畫面外的細節,恰恰是記憶裡最有溫度的部分。你畫了一條巷子,卻沒辦法把那條巷子裡的味道畫進去;你畫了一張臉,卻沒辦法畫下對方跟你說過的那句話。文字筆記就是補足這一塊空白的方法。

 

我最常記的是什麼?天氣、聲音、味道、人名、價格的對話。像我去伊朗一個天葬的地方速寫,廣袤的大地上除了幾座廢棄的土屋,就是遠方寬闊的山嶺,山嶺上就是舉行天葬的地點,明明中午時分,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特殊的氛圍,是死亡、是感傷、是腐朽、是遺憾,除了現場作畫,我也把這種感覺寫下來,直到今天我讀到那篇速寫都還能勾起我當時的心情。

 

很多人以為文字會干擾畫面,甚至嫌字醜。我倒覺得沒關係。速寫本從來不是畫冊,而是活的筆記本。對我來說,畫面是骨頭,文字是血肉,有了文字,畫面才有體溫,有了畫面,文字才有依附。沒有誰搶了誰的位置,它們是一起呼吸的。

 

當然,寫什麼、怎麼寫,沒有規則。我自己最習慣把文字當作側記,短句也好、碎語也好,有時候只是抄下當下腦子裡閃過的念頭。「風大到眼睛睜不開」、「手快凍僵」、「下個月這棟老房子就拆了」。有些字根本寫得歪歪斜斜,看久了墨還暈開,但它們在紙上,就是那個時空的證人。

 

這幾年我在課堂上學生常問我,角落空白一片要畫什麼?我都會說寫500字心得吧!其實我想說的是,畫面永遠畫不完,線條之外,請給自己留一些字。不要怕字醜、不要怕字亂、不要怕自己寫得不像「作品」。速寫本最珍貴的不是給人看得懂,而是給未來的自己看得懂。幾年後翻開來,畫面可以褪色,但只要那幾行字還在,你會知道自己曾經在那裡,那天的陽光有多強,食物有多美味,還有心裡藏著什麼沒說出口。

 

速寫是一種收集,一張圖留住形,一行字留住氣味和情感。把它們都放進速寫本裡,畫面才完整,故事也才活得久。如果你也在畫速寫,下一次,不妨多寫幾個字。那幾句話,或許就是某天回頭看的時候,最珍貴的時間標本。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速寫能捕捉到什麼是相機無法記錄的?》

 有時候有人看我一個人坐在路邊,背包裡翻出那本被揉到有點皺的速寫本,會好奇問我一句:「現在手機鏡頭這麼厲害,畫這個不是多此一舉嗎?」

我聽到都會笑,笑完才慢慢解釋給他聽:「拍照留的是證據,速寫留的是呼吸。」

 

一張照片拍得再清楚,也沒有畫裡那條線有溫度

 

相機有它厲害的地方,我也拍照,旅途中我手機相簿裡也都是照片,可是拍完就放著,很少再打開。反而是那些紙上畫的、手上留下來的鉛筆屑,偶爾翻到,反而會被自己當下的那一口氣嚇一跳。

 

像我有一次在亞維儂教皇宮前,找了一個有點髒的石階坐下來畫廣場。

手機一拍,三秒鐘,光線、天空、石頭都清楚得不得了,還順便拍到旁邊路過的行人與狗。可是速寫本裡那張,花了我二十分鐘,牆面歪的、樹影被風吹開的、經過的觀光客可能就只有三個圈圈;可偏偏就是那三個圈圈,我後來再翻到的時候,腦子裡跑出來的,是當下那陣法國南方的風,還有我那天四週圍有點炙熱的陽光味。

 

相機收進去的是畫面,速寫留住的是當下那個「我」。是我那天看到什麼、忽略什麼、捨不得刪掉什麼。

 

速寫是用身體記得,不是靠機器

 

拍照是用手指按一下,剩下交給機器自己收。

速寫是筆一拿起來,你要用眼睛看、用手慢慢跟著走,腦子還要選擇什麼畫、什麼不畫。畫完,一張小小的速寫裡,都是那天你身體裡跑過去的線。

 

有時候畫完,指甲縫裡都是滲出的鋼筆墨水,就像把旅行藏到指頭裡面。我每次旅行回來,行李箱可以很空,可是速寫本翻開就是我自己走過那裡的證明,還帶著當時心裡那些小聲音。

 

為什麼速寫留下的是「我」而不是「它」

 

速寫有趣的地方是它從來不客觀。拍照是鏡頭忠實,可是我手上的筆是偏心的。

 

同一條街,我今天心情好,畫得開開朗朗,線條抖得少;明天心裡悶悶的,同一個場景,畫起來就是皺巴巴,線條有點歪,有些該畫的人或窗戶乾脆直接省掉。拍照做不到這種「自我意識」,可是速寫能!很多人以為速寫是畫給別人看的,我反而覺得速寫是畫給自己看的。有時候別人看不懂沒關係,只要我自己看得懂:為什麼我在梵谷居住的亞爾(Arles)坐了兩個小時只畫那棵橄欖樹?為什麼我在塞納河邊那條船拍了許多張照片我都沒感覺,可是畫了幾筆卻記到現在?

這些都只有筆知道。

 

空氣、味道、對話,速寫都藏得下

 

速寫厲害的地方就是它還能把沒畫進去的東西留白。我常常在速寫裡畫不完整的人,留一點空隙給當時的聲音。

 

有一次在南法卡爾卡頌的集市,我畫了台灣少見的香料攤,畫到一半攤販跑過來看,一邊碎念法文問我:「這是什麼?」我沒聽懂他說什麼,只回了他一個笑,畫裡那幾袋色彩斑斕的香料包就變成我跟他交換的笑聲。那一笑,相機拍不到,速寫卻留得住。

 

拍照是留影子,速寫是留溫度

 

後來我常跟學生說,拍照沒有不好,我也會拍,可是要是時間允許,還是找個地方把筆拿起來畫幾筆。不管畫得漂不漂亮,至少留下一點自己當下的呼吸。

有時候你過了幾年再翻那張在查理大橋上的圖,手指頭摸到那條線,你就知道:「啊,我那時候就在那裡,天氣很冷,天空飄著雪,雪片落在紙上湛濕我的紙面,我心情有點累,可是我還是想把這個畫下來。」

那就是速寫最珍貴的地方。

 

所以啊,速寫能捕捉到什麼是相機捕捉不到的?

捕捉到的是你自己怎麼活在那一秒鐘裡的證據,還有你怎麼看這世界的樣子。別人看的是風景,只有你自己知道,線條裡裝的是你自己。

 

Alex Kuo|旅行速寫人

拍照留影,速寫留心。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IV:法國遊記創作一定要知道的幾個重點》

我每次去國外旅行或參展,唯一的紀念品就是購買當地的「旅行遊記」,每次都讓行李箱差點超重。我蒐集了很多法國的遊記書,也跟作者交流,得到了幾點重點想法,它們讓法國的遊記跟一般的行程紀錄真的不一樣,它比較像一本有痕跡、有溫度的手繪筆記本。我分享我的心得重點:


1.現場感一定要有


法國人很在乎「真實在場」。

所以你要畫、要寫,一定要有你真的走到那裡去。

不是只看 Google 圖片,而是要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聞、用手去摸。

你畫一間南法的咖啡店,畫得再美,如果沒有畫進去那天的光線、空氣、甚至你旁邊那杯咖啡的味道,就少了一層現場感。


2.文字跟圖像要呼吸在一起


法國的 Carnet de voyage,最美的地方就是圖文交錯,互相留白、互相補充。

字不用太長,像筆記、對話、甚至是你自己碎碎念都很好。畫不用全畫滿,留一點空白,讓讀的人有呼吸的空間。

有時候票根、花瓣貼進去,就多了一個真實的痕跡。


3.要觀察,要對比


法國人很會把旅行當鏡子看自己。

所以不是只有畫「我看到了什麼」,還要畫「這跟我原本認識的有什麼不同」。

有時候你畫一條巷子,順便寫一句「這個巷子跟台北的巷子有什麼像、不像」,這樣就有意思了。


4.要有小故事,不要變流水帳


我常說,流水帳沒有記憶點,看了就忘。

反而是一個小插曲最容易記得。

像是你走錯路、問路問錯人、跟陌生人聊到一個笑話、吃到很奇怪的麵包,這些都是好素材。

這些故事就是你的現場痕跡。


4.抓住「在路上」的感覺


旅行最美的就是在移動中。

所以不要只畫終點,要畫過程。

火車上畫一張,巴士裡畫一張,等車的月台也畫一張。

這些零碎的片段,湊起來才是一個活的旅行筆記。


6.要有你自己的味道跟留白


最後一個重點,留白跟痕跡都是你的語言。

字醜沒關係,線條歪也沒關係,反而比太工整還珍貴。貼票根、貼花瓣、留一塊空白給回憶自己慢慢補,都很好。看得出來是你現場留下來的,這就對了。


所以我常跟人家說,法國遊記的重點就是:親身、圖文、觀察、故事、在路上、你的味道。

只要抓到這六個,你的旅行筆記就不只是行程表,而是一個真正活的「Carnet de voyage」。


不過雖然說了很多,找機會真的帶著筆記本出去走,邊走邊畫邊寫,這樣才是最有味道的旅行啦!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III:我眼中的東西方速寫有什麼差別?》

 要說速寫這件事,東方跟西方還真有一點差別。這差別不只是畫面上留多少空白,更像是一種看東西的方法。

西方那邊,尤其是歐洲那些 Urban Sketchers,習慣是帶著一本速寫本、一支鋼筆,就到哪畫到哪。找個教堂門口、河堤邊、老房子前的台階,坐下來,先喝口咖啡,再慢慢拉線條。他們不急著把畫面填滿,反而會讓紙上的空白跟墨線對話,一塊牆畫一半,旁邊就寫兩句字:今天幾點幾分,天氣幾度,河面有沒有風。剩下的,留給回頭再看的人。
反而是我們這邊,很多人學的是工整的素描、完整的水彩寫生,練就的就是一筆筆去補細節。老屋子一定要把磚牆數清楚,騎樓一定要畫到柱子跟天花板一條都不漏。連招牌的字、電線桿上纏著幾圈電線,都要給它補進去,畫完才覺得安心。
大概是10年前吧!我自己一開始也差不多是這樣,剛畫速寫的時候,還是學生,背著速寫本跑去華山、北門、大稻埕,一畫就想畫滿。那時候覺得,畫完一整頁,才像有帶回什麼東西。
後來有一年去法國,參加卡爾卡松(Carcassonne )當地的速寫活動,才發現人家不是這樣玩。那天早上我和法國畫家約在卡爾卡松新城區廣場前,旁邊就是雕像和噴泉,我們選了一間剛開門的咖啡店。那個法國朋友只畫了一半雕像一半桌前的咖啡、剩下的就空著,就在旁邊寫了幾行字,還用箭頭標註「隔壁店咖啡太貴」。
我那時候還問他:「不畫滿嗎?」
他就笑一笑:「不需要,我回家翻開看,就記得當時的噴泉和咖啡有多貴,就夠了。」
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速寫不是作業,不是交一張完整的考卷。而是把當下抓住,畫面有時候滿,有時候空,剛剛好就好。
後來我回台北畫,也慢慢學著放掉「要畫完」的壓力。像有時候在士林官邸外面蹲著畫牆,畫到一半風一吹,剛好有個阿嬤騎腳踏車經過,影子在牆上掃過去。我有時候就只畫到牆角,剩下的留一點筆記:那天有風吹過、有影子掠過,沒有人知道那影子是什麼樣,但翻到那頁,我自己知道。
這幾年有時候帶學生、帶朋友一起去旅行速寫,最常被問的就是:「老師,我要不要把它畫完?」
我會說:「看你想要(帶走)什麼。」
有些人就是喜歡滿滿當當,細節畫進去也很療癒;有些人就是只要一筆線、一塊色,一個小字,就夠了。
有時候差別就在這裡——
西方很多人把速寫當作一種現場的日記,空白就是空氣、呼吸的縫隙。
我們這邊,很多人會把速寫當成一張漂亮的成品,畫到沒有留白才算完成。
也沒什麼對錯,都是畫,只是想留下來的是什麼不一樣而已。
這幾年看過那麼多街角跟屋瓦,我現在反而覺得,速寫最好的樣子是那一點點留白。
有些空白,會在別人眼裡是沒畫完,可是對自己來說,是把那天的風、那條巷弄的味道,留了一點藏在紙背後。
下次你也可以試試看,畫到一半不要急著補,放下筆,走遠一點,再翻回來看,那空白會自己跟你說故事。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II—— 從德拉克洛瓦速寫說起》

說到速寫,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課堂上的素描練習,或者旅行時隨手畫的小稿子。但其實,速寫真正迷人的地方,從來不只是一張張速成的稿紙而已。它是一種讓眼睛跟著心去走、讓筆跟著呼吸去跑的方式。要聊這件事,不得不提到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是19世紀法國最有名的浪漫主義畫家之一,但他真正厲害的不只是那些巨幅油畫,還有那些在異地旅程中留下的小小速寫本。特別是他去摩洛哥那幾年,他帶著紙本、鋼筆、鉛筆,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畫,把那個時代歐洲人很少見到的風土人情,一頁頁留在紙上。
他的線條很有意思,看起來像在追趕什麼似的。馬還沒跑完,線已經斷了;街頭的男人剛被勾出輪廓,旁邊又多了幾筆風沙般的陰影。很多人覺得這叫「潦草」,可仔細看,那裡面全是細節,是當下他跟那個場景碰撞的痕跡。
對他來說,速寫不是要畫完美的畫,而是要留下那一刻的溫度。有人說:「速寫是呼吸,落筆即在場。」這句話形容他真的很貼切。你可以想像他在市場裡,或是在馬背上,天氣很熱,光線很強,他沒有時間把每根羽毛、每條皺褶都畫得很準,但就是那幾筆斷斷續續的線,反而把空氣裡的味道、聲音和節奏都抓了進來。
最有意思的是,當時很多畫家把速寫看成是正式作品的前奏,畫完就束之高閣,誰會把草稿拿出來展覽呢?可是德拉克洛瓦不一樣,他的速寫本常常就攤在桌上給人看,他甚至自己也常翻,裡面的很多圖,都沒有畫成油畫,但就是那麼珍貴。因為這些速寫已經是一種完整的存在,證明他真實地看過、走過、想過。
今天我們說速寫,有人拿它當旅行日記,有人用它練觀察力,有人乾脆就靠這本子記錄一輩子的所見所感。說白了,速寫不只是圖像,它是一種「怎麼看世界」的方法。筆在紙上走,心也跟著動,時間也在旁邊留下腳印。那種未完成的線條,其實比完成的畫更自由,因為它沒有把一切說死,觀眾還能用自己的想像去補全。
更有意思的是,後來的印象派、野獸派,甚至20世紀許多街頭速寫派、城市速寫派,多少都跟德拉克洛瓦有點淵源。他讓後來的人明白,沒有人規定紙上的作品一定要完美無瑕,很多時候,剛畫到一半、還留著擦掉痕跡、甚至還殘留著咖啡漬的速寫本,反而最有味道。
現在很多人出國旅行、逛老街,也開始帶著速寫本。其實你不需要會畫得多好,線條能不能一次成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瞬間你真的看進去了,然後留下一條還在呼吸的線。線條有斷裂、有重複、有錯位,沒關係,因為那就是你當下的呼吸。
所以,有人問速寫到底是什麼?很簡單,速寫就是行走時的凝視,是一種未竟的自由。你在畫紙上留白,其實也是給未來的自己留白。回頭翻看那些紙片,裡面裝的就不只是畫,而是你那天的天氣、你的心情、你走過的街角、遇見的人。
德拉克洛瓦留下的,不只是幾本速寫簿,而是一種活生生的啟示——畫畫不一定要完成,旅行也不一定要有答案。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走過,看過,畫過,把那個瞬間抓進你的筆裡。
這樣想想,你的速寫本,也許也是一座還沒完工的博物館,裡面裝著無數還在呼吸的線條,等著你一頁頁翻開,跟著再走一次。這,就是速寫最迷人的地方。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關於法國的「遊記」(carnet de voyage)》

經歷過2020年開始全球疫情數年的轉折,今年初再度收到法國方面的邀請,參加蓬斯科夫(Pont-Scorff)名為「出發」的旅行日記節(PARTANCES-Festival du carnet de voyage)。

 

在法國以「旅遊日記」或正確來說應該稱為「遊記」(carnet de voyage)所辦的藝術節大大小小有很多,對法國或乃至整個歐洲,這個「遊記」跟我們亞洲認知的「遊記」有很大的不同。我簡單以法國書籍出版「遊記」的三大分類說明如下:

 

Récit de voyage(旅行敘事 / 遊記散文)

這是我們一般亞洲人常見的「遊記」。以傳統文字記述為主,作者通常是作家或記者,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心情抒發、歷史報導、社會觀察等。以「文字」的方式撰寫成文或集結成冊。現代作家有的則是會把旅遊地的相關交通、餐飲住宿等資訊列舉紀錄下來,這樣的「遊記」有的會比較接近「旅遊指南」或「深度旅遊書」。

 

19世紀的歐洲甚至更早期,很多文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或考古學家都會出版這類的作品。(例如:大仲馬、布魯斯特等等。)

 

Carnet de voyage(旅行手札 / 旅行速寫本)

這是法國很重要、也特有的一類「遊記」。

最早可以追朔到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法語:Eugène Delacroix

),他在1832年,隨著跟隨夏爾·德·莫涅(Charles de Mornay)男爵率領法國使節團前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雖然非官方畫家,但是他這趟旅程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南部畫了大量的速寫,題材不是我們認知的山川風景,而是以當地人物素描、異國服飾細節、動物與建築街景,並且也寫下他對旅途各地的風土習俗、生活節奏及異國美學的沿途觀察與心得頻論。他曾寫道:「我在這裡看到真正的古代世界,就像是古代希臘人生活的樣子。」

 

這趟旅程是他轉向「東方主義」Orientalism)風格的起點,也間接影響19世紀歐洲藝術,後世的印象派都受他引響很深。這些原件收藏於巴黎的德拉克洛瓦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 Delacroix)和羅浮宮。

 

德拉克洛瓦這些旅行手稿除了展現出畫家本人對於現場觀察與速寫功力外,也是一種「旅行速寫」(travel sketching)與文化觀察的典範。他並不只是複製了所看到的視覺圖像,而是透過筆觸傳達他眼中「異國文化的真實與詩意」。

 

現代歐洲速寫畫家將德拉克洛瓦視為「創始人」,並且對他這趟旅程所啟發的行為高度重視,現代法國速寫家在1900年代後,將傳統的「旅行指南」與「藝術畫冊」之間隔開了一個新的出版類型,稱為「遊記」carnet de voyage)。成為法國書店或出版社獨立出版、販售的新一類書籍。 

 

這類「遊記」書籍通常是圖文並茂,結合手繪、素描、水彩、拼貼、地圖、票根等實物組合,再加上手寫文字。會讓讀者不知不覺深陷作者視角的旅遊書籍,反覆細讀回味咀嚼再三。

 

Beaux livres de voyage(旅行攝影集 / 圖文書)

        這類的「遊記」以精美攝影為主,多半以美女或名人的攝影視角做主軸,配上少量的心情文字,通常走大開本的精裝路線,常歸類在歸類在 Beaux livres(美麗的書)  Livres illustrés(插畫 / 圖像書)。

 

法國人每年有一個月的有薪假期,「旅行」是他們刻在骨子裡的DNA,所以有不少這樣以「遊記」、「旅行日記」(Carnet de voyage)的藝術節,最大的當數Rendez-vous du Carnet de Voyage(克萊蒙費宏的國際遊記手札節),每年共有100位來自世界各地旅行速寫藝術家參加盛會,期間舉辦的演講、工作坊等。藝術家也可以在現場販售自己的「遊記」、「旅行書」或各式海報、明信片等,吸引許多法國民眾購票入場參與盛會。除了出版物、藝術節外,也有以此為題的雜誌刊物,法國人對「遊記藝術」可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台灣,我們說「遊記」通常指部落格文章或旅行散文,主力是文字,插圖可有可無。法國的 Carnet de voyage 則是圖文不可分割,手繪是靈魂。筆者最早接觸「遊記」(或稱旅遊書)是在2017年受邀參加法國南部卡爾卡頌(Carcassonne)的旅遊日記節,那次活動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共30位速寫藝術家共同參與,在三天的時間分享自己的「遊記」與創作心得。當時對「遊記」的緣起始末未能了解,這次參訪法國有更多時間與法國藝術家深入對談後才了解法國的「遊記」、「旅行日記」(Carnet de voyage)與台灣認知的差異,也明白這樣的「遊記型」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繪畫手繪這樣簡單,它也在無形中將藝術深入生活並與日常旅行、心情結合,打破繁鎖過於依賴工具、技巧的工匠型繪畫藝術,透過簡單的工具與觀察,就能讓一般素人都能完成自己的「遊記」作品,值得被推廣與讓更多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