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2020年開始全球疫情數年的轉折,今年初再度收到法國方面的邀請,參加蓬斯科夫(Pont-Scorff)名為「出發」的旅行日記節(PARTANCES-Festival du carnet de voyage)。
在法國以「旅遊日記」或正確來說應該稱為「遊記」(carnet de voyage)所辦的藝術節大大小小有很多,對法國或乃至整個歐洲,這個「遊記」跟我們亞洲認知的「遊記」有很大的不同。我簡單以法國書籍出版「遊記」的三大分類說明如下:
Récit de voyage(旅行敘事 / 遊記散文)
這是我們一般亞洲人常見的「遊記」。以傳統文字記述為主,作者通常是作家或記者,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心情抒發、歷史報導、社會觀察等。以「文字」的方式撰寫成文或集結成冊。現代作家有的則是會把旅遊地的相關交通、餐飲住宿等資訊列舉紀錄下來,這樣的「遊記」有的會比較接近「旅遊指南」或「深度旅遊書」。
在19世紀的歐洲甚至更早期,很多文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或考古學家都會出版這類的作品。(例如:大仲馬、布魯斯特等等。)
Carnet de voyage(旅行手札 / 旅行速寫本)
這是法國很重要、也特有的一類「遊記」。
最早可以追朔到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法語:Eugène Delacroix
),他在1832年,隨著跟隨夏爾·德·莫涅(Charles de Mornay)男爵率領法國使節團前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雖然非官方畫家,但是他這趟旅程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南部畫了大量的速寫,題材不是我們認知的山川風景,而是以當地人物素描、異國服飾細節、動物與建築街景,並且也寫下他對旅途各地的風土習俗、生活節奏及異國美學的沿途觀察與心得頻論。他曾寫道:「我在這裡看到真正的古代世界,就像是古代希臘人生活的樣子。」
這趟旅程是他轉向「東方主義」(Orientalism)風格的起點,也間接影響19世紀歐洲藝術,後世的印象派都受他引響很深。這些原件收藏於巴黎的德拉克洛瓦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 Delacroix)和羅浮宮。
德拉克洛瓦這些旅行手稿除了展現出畫家本人對於現場觀察與速寫功力外,也是一種「旅行速寫」(travel sketching)與文化觀察的典範。他並不只是複製了所看到的視覺圖像,而是透過筆觸傳達他眼中「異國文化的真實與詩意」。
現代歐洲速寫畫家將德拉克洛瓦視為「創始人」,並且對他這趟旅程所啟發的行為高度重視,現代法國速寫家在1900年代後,將傳統的「旅行指南」與「藝術畫冊」之間隔開了一個新的出版類型,稱為「遊記」(carnet de voyage)。成為法國書店或出版社獨立出版、販售的新一類書籍。
這類「遊記」書籍通常是圖文並茂,結合手繪、素描、水彩、拼貼、地圖、票根等實物組合,再加上手寫文字。會讓讀者不知不覺深陷作者視角的旅遊書籍,反覆細讀回味咀嚼再三。
Beaux livres de voyage(旅行攝影集 / 圖文書)
• 這類的「遊記」以精美攝影為主,多半以美女或名人的攝影視角做主軸,配上少量的心情文字,通常走大開本的精裝路線,常歸類在歸類在 Beaux livres(美麗的書) 或 Livres illustrés(插畫 / 圖像書)。
法國人每年有一個月的有薪假期,「旅行」是他們刻在骨子裡的DNA,所以有不少這樣以「遊記」、「旅行日記」(Carnet de voyage)的藝術節,最大的當數Rendez-vous du Carnet de Voyage(克萊蒙費宏的國際遊記手札節),每年共有100位來自世界各地旅行速寫藝術家參加盛會,期間舉辦的演講、工作坊等。藝術家也可以在現場販售自己的「遊記」、「旅行書」或各式海報、明信片等,吸引許多法國民眾購票入場參與盛會。除了出版物、藝術節外,也有以此為題的雜誌刊物,法國人對「遊記藝術」可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台灣,我們說「遊記」通常指部落格文章或旅行散文,主力是文字,插圖可有可無。法國的 Carnet de voyage 則是圖文不可分割,手繪是靈魂。筆者最早接觸「遊記」(或稱旅遊書)是在2017年受邀參加法國南部卡爾卡頌(Carcassonne)的旅遊日記節,那次活動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共30位速寫藝術家共同參與,在三天的時間分享自己的「遊記」與創作心得。當時對「遊記」的緣起始末未能了解,這次參訪法國有更多時間與法國藝術家深入對談後才了解法國的「遊記」、「旅行日記」(Carnet de voyage)與台灣認知的差異,也明白這樣的「遊記型」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繪畫手繪這樣簡單,它也在無形中將藝術深入生活並與日常旅行、心情結合,打破繁鎖過於依賴工具、技巧的工匠型繪畫藝術,透過簡單的工具與觀察,就能讓一般素人都能完成自己的「遊記」作品,值得被推廣與讓更多人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