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II:現場速寫 VS 回到房間再補畫,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問我:速寫是不是一定得當場畫完?畫到一半時間不夠了,回房間再補,還算速寫嗎?

老實說,這種事我從來不執著。速寫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張張考試的「寫生稿」,它是一本活的旅行日記,有時候是現場抓一把,有時候是晚上慢慢縫。

 

在現場畫,是把自己丟進那個空間場域裡,陽光的炙熱,風把紙吹得啪啪響,旁邊有人走過來看、有人再觀望你在畫什麼。筆落下去的線條,多少都會帶著空氣跟雜訊。你畫得再快,總有些細節顧不到,也總有些瞬間根本來不及記下來。有時候我真正看重的,正是這種帶著「殘缺」的東西。那是現場速寫獨有的溫度,有一點亂,有一點粗糙,卻真實。翻回速寫本時,那個空間的味道、咖啡的苦味、旁邊老闆磨豆子的刺耳聲音,彷彿還黏在線條上。

 

當然,你會問?可是真的畫不完怎麼辦?有些場景複雜得很:一棟老屋後面還藏著小巷子、電線桿後面又冒出一片窗花……這些有趣的細節,不記下來又可惜。我會怎麼做?收拾好東西,拍幾張手機參考,回到房間繼續補強。只是很多人會怕,回房間補是不是就「不真實」了。其實,怕的是補得「假」。如果你把速寫當成考古現場,非得把缺口填到無懈可擊,補完就會變僵化了;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整理旅程的筆記,補畫其實是把散落的記憶重新縫補在一起罷了。

 

我有幾個自己的小習慣,讓補畫看起來依舊像當場畫完。

 

第一,想好要補什麼。

我通常只補當下來不及抓到的細節,在現場想好要增加什麼,並預先拍照下來在帶回房間補。拍下來的不一定都要畫,要讓畫面還是有呼吸。太完整或瑣碎就少了速寫該有的鬆動感。

 

第二,不換工具。

有些人回到房間,就把水筆換成一堆水彩筆、還用粗細不同的筆尖,畫著畫著無形中整張味道就變了。我自己通常就是原來現場使用的筆、原來的水彩盒,盡量用跟現場速寫時一樣的工具,讓筆觸得以延續。

 

第三,也可以先補文字,再補線條。

有時候最好的補畫,不是先畫,而是先把腦袋裡還新鮮的細節寫下來。像是「門口掛了紅布條但被風吹得一半卡在招牌上」,或是「老先生騎車經過叼著菸一直咳」。這些字就像是記憶的路標,等一下筆再補細線,反而更對味。

 

第四,不要補太久、太瑣碎。

古人有句話說:「該住手,便住手,否則又是一番蛇足!」停在最剛好的地方其實是最難的,每次都會都加一塊、西加一筆,然後畫面就滿了、多了、瑣碎了。那麼該停在什麼時候呢?這是最難的地方,以我的經驗來說,當你心裡第一次覺得有完成的念頭時,就是最完美的時候,再加就多餘了!

我常看到很多人會忍不住一直修、一直美化,最後畫面變得工整,卻沒有了當初的呼吸感。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留白也是速寫的一部分。

很多人總想把空白全補滿,我反而覺得空白是畫裡最動人的地方。它像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讓你以後還有回想的空間。所以,現場速寫是「捕捉」,回房補畫是「整理」,文字筆記是把這兩者縫在一起的線頭。三者互補,速寫本才會變成一本「活的旅行書」,而不是單純的畫冊。

 

有人問我:「那要怎麼判斷該補不該補?」

很簡單:如果你回頭看那一頁,腦子裡還有畫面,就補一點,讓畫面更完整;如果腦子裡已經沒有當時的味道,那就放著,不要硬補,空白有時候比後補更誠實。

 

「速寫」不是用來證明你畫得多好,而是證明你真的在那裡待過、看過、聽過。當你以後翻開這本筆記,看到那些有點亂、有點空、有字、有顏色的頁面,你會發現,比起一張完美的圖,這些殘缺和拼貼,才是旅行留下的真正證據。如果你也在畫,畫不完就讓它不完吧。該補時就補,該留白時就留白。

那本速寫本,是你的行李,也是你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