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X:談談觀察力是怎麼被練出來的?》

 很多人看我的速寫本,常說:「你的線條好輕鬆,看起來畫得很快。」

但說真的,我從來不覺得速寫只是在紙上跑線條,對我來說,速寫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畫得多完整,而是畫的背後,我看到了什麼、捨棄了什麼。

 

我自己很少一磚一瓦都交代清楚,那樣過多的細節對我來說太沉重。

我更在意的是,站在一棟老房子前,先問自己:「我要(重點)什麼?」

是那個斜斜的馬薩式屋頂?是牆面上那塊被時間刻畫過的雕飾?或者是屋簷下那條不清晰的轉折線?

我通常只選一兩個最吸引我的重點畫下來,其他的,就讓它空著。這就是速寫的樂趣:不是把所有細節都搬回來,而是留下那一點點,讓以後的自己一翻到,就知道「啊,我那天站在這裡,看見了這個。」

 

有些人問我,觀察力怎麼練?

我自己沒有特別系統去練,我的方法就是 「多看,挑選你要的重點。」就像去餐廳吃飯,你不會把菜單上的品項都點一輪,一定是挑選自己今天想吃的,其實就是如此。

旅行的時候,我常常站在一棟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老房子前,先繞一圈,看看光源的方向,看看哪一部分是最吸引我的。然後我會問自己:這個畫面裡,什麼是我最想記下的?不是要畫得多細,而是把那個「關鍵重點」留下來就好。

 

很多時候,我畫完一頁,房子只畫了大概七成,剩下三成是空的空著沒關係,因為對我來說,那些空白比補滿還真實。有些空白,代表那天我沒時間看完;有些空白,代表我覺得沒那麼重要;還有些空白,代表它留給未來——下次經過,我還可以再看一次。

 

速寫裡的觀察,對我來說從來不是苦功,而是選擇。

我不會像建築學院那樣去丈量每個窗格的比例,也不會用放大鏡去找牆面裂縫畫得多細。我在乎的是,當下那棟房子給我的印象是什麼?有時候會是一個斜角、有時候是一道陰影、有時候是老牆上的一片漆色。這些都不需要完整,甚至不需要邏輯,因為它們是我當下看到的,也是我願意記得的。

 

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看建築,看古蹟,不是只看漂亮,而是學會去看它沒說完的故事。這種看法,慢慢也變成我畫速寫的方式:畫完了還留一點沒畫,記住了還留一點給以後。

 

所以如果你再繼續問我,觀察力怎麼練?

我會說,先學會不要一次全畫完。

試著找一棟古蹟建築,站著先看,然後挑一個你喜歡的角度、或是一塊牆面壁飾、哪怕是一個小浮雕都好,畫下來就好。畫不完沒關係,你的速寫本不是用來交作業,是留給未來的自己回頭看的。

 

對我來說,速寫從來都不只是畫,而是讓我用筆留下那些別人走過卻沒看見的小段落。它不用完整,也不需要每條線都合理,它只要真實,真實到你幾年後翻開還會記得,那天你站在那扇門前,陽光正好,老房子沒說完的話,你替它記了一半。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II:現場速寫 VS 回到房間再補畫,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問我:速寫是不是一定得當場畫完?畫到一半時間不夠了,回房間再補,還算速寫嗎?

老實說,這種事我從來不執著。速寫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張張考試的「寫生稿」,它是一本活的旅行日記,有時候是現場抓一把,有時候是晚上慢慢縫。

 

在現場畫,是把自己丟進那個空間場域裡,陽光的炙熱,風把紙吹得啪啪響,旁邊有人走過來看、有人再觀望你在畫什麼。筆落下去的線條,多少都會帶著空氣跟雜訊。你畫得再快,總有些細節顧不到,也總有些瞬間根本來不及記下來。有時候我真正看重的,正是這種帶著「殘缺」的東西。那是現場速寫獨有的溫度,有一點亂,有一點粗糙,卻真實。翻回速寫本時,那個空間的味道、咖啡的苦味、旁邊老闆磨豆子的刺耳聲音,彷彿還黏在線條上。

 

當然,你會問?可是真的畫不完怎麼辦?有些場景複雜得很:一棟老屋後面還藏著小巷子、電線桿後面又冒出一片窗花……這些有趣的細節,不記下來又可惜。我會怎麼做?收拾好東西,拍幾張手機參考,回到房間繼續補強。只是很多人會怕,回房間補是不是就「不真實」了。其實,怕的是補得「假」。如果你把速寫當成考古現場,非得把缺口填到無懈可擊,補完就會變僵化了;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整理旅程的筆記,補畫其實是把散落的記憶重新縫補在一起罷了。

 

我有幾個自己的小習慣,讓補畫看起來依舊像當場畫完。

 

第一,想好要補什麼。

我通常只補當下來不及抓到的細節,在現場想好要增加什麼,並預先拍照下來在帶回房間補。拍下來的不一定都要畫,要讓畫面還是有呼吸。太完整或瑣碎就少了速寫該有的鬆動感。

 

第二,不換工具。

有些人回到房間,就把水筆換成一堆水彩筆、還用粗細不同的筆尖,畫著畫著無形中整張味道就變了。我自己通常就是原來現場使用的筆、原來的水彩盒,盡量用跟現場速寫時一樣的工具,讓筆觸得以延續。

 

第三,也可以先補文字,再補線條。

有時候最好的補畫,不是先畫,而是先把腦袋裡還新鮮的細節寫下來。像是「門口掛了紅布條但被風吹得一半卡在招牌上」,或是「老先生騎車經過叼著菸一直咳」。這些字就像是記憶的路標,等一下筆再補細線,反而更對味。

 

第四,不要補太久、太瑣碎。

古人有句話說:「該住手,便住手,否則又是一番蛇足!」停在最剛好的地方其實是最難的,每次都會都加一塊、西加一筆,然後畫面就滿了、多了、瑣碎了。那麼該停在什麼時候呢?這是最難的地方,以我的經驗來說,當你心裡第一次覺得有完成的念頭時,就是最完美的時候,再加就多餘了!

我常看到很多人會忍不住一直修、一直美化,最後畫面變得工整,卻沒有了當初的呼吸感。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留白也是速寫的一部分。

很多人總想把空白全補滿,我反而覺得空白是畫裡最動人的地方。它像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讓你以後還有回想的空間。所以,現場速寫是「捕捉」,回房補畫是「整理」,文字筆記是把這兩者縫在一起的線頭。三者互補,速寫本才會變成一本「活的旅行書」,而不是單純的畫冊。

 

有人問我:「那要怎麼判斷該補不該補?」

很簡單:如果你回頭看那一頁,腦子裡還有畫面,就補一點,讓畫面更完整;如果腦子裡已經沒有當時的味道,那就放著,不要硬補,空白有時候比後補更誠實。

 

「速寫」不是用來證明你畫得多好,而是證明你真的在那裡待過、看過、聽過。當你以後翻開這本筆記,看到那些有點亂、有點空、有字、有顏色的頁面,你會發現,比起一張完美的圖,這些殘缺和拼貼,才是旅行留下的真正證據。如果你也在畫,畫不完就讓它不完吧。該補時就補,該留白時就留白。

那本速寫本,是你的行李,也是你自己!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I:速寫裡的透視不用那麼準?我的構圖取捨》

 一開始學速寫的人,最容易卡住的地方,不是手抖,也不是沒時間,而是那幾條看不見卻揮之不去的「透視線」。

畫建築要對透視、畫街景要對透視、連畫張桌子都有人擔心桌腳沒對到消失點,好像只要透視沒對上,這張圖就不算「合格」。

 

可我總覺得,速寫本來就不是拿來考驗尺規的。

如果真要那麼精確,不如拿尺畫製圖,不如拍照,拍得比你畫得還準。

速寫的價值,從來都不在「對得有多正」,而在「抓得有多對」。

 

|透視只是工具,不是繩子|

 

很多人以為透視是束縛,其實它本來只是個工具,幫助我們在腦子裡整理畫面結構。

我自己在畫時,會在腦子裡先劃把大概的比例位置抓出來,知道空間往哪裡走。但這條線只是「起跑線」,一旦下筆,就不會被它綁住。有時候牆會歪,路會斜,老屋本來就年久失修,誰說它一定要垂直?

那種歪斜、那種不對稱,恰恰就是老房子最迷人的地方。硬要拉成標準透視,畫面是對了,但味道沒了。

 

|畫速寫,要畫空間感,不是畫教科書|

 

我曾經遇過一位學生,坐在台灣博物館前,鉛筆尺規全帶出門。

畫到後來,明明現場人聲、風聲、車聲都在,畫面卻冷冰冰的,像一張沒人住過的樣品屋示意圖。

我常跟學生說:畫速寫,不是畫工程圖,我們沒有要蓋房子。」

速寫要的是把你眼前那個空間裡的呼吸、時間感、使用痕跡都畫進來。

透視沒對上,沒關係,關鍵是你在那裡坐過、看過、呼吸過,線條有情緒,畫面才活。

 

|畫透視,不如畫「關係」|

 

速寫最珍貴的不是幾條正確的消失線,而是元素彼此之間的「關係」。人和桌子有沒有對位?窗戶跟門有沒有呼應?巷子盡頭有沒有把視線引出去?這些關係只要對了,透視差一點真的沒關係。因為你真正要畫的不是「幾何正確」,而是「空間關係」。

 

我常說,速寫裡的錯誤透視,有時候反而是味道,是手感,是一個人在那個瞬間存在過的證明。機器畫的線可以完美,人的手畫有時候,透視看似不精確,但畫面卻更有味道。一面老牆歪斜、一張桌子有點搖晃、一條小巷在畫裡微微扭曲,這些瑕疵才讓人看得進去,感覺那個空間真的被人使用過,而不是憑空生出來。

 

|拿掉不必要的,留住想說的|

 

速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法:你不需要什麼都畫進去。

我常常畫一半就直接把一些背景放掉,只留幾條線或乾脆留白,因為那些不重要。

 

畫面裡最重要的,是主角。如果主角是那棟磚房,就先把磚房的立面抓穩,透視至少別跑到太離譜,讓人一眼看得出它是房子就好。

但旁邊的機車、電線桿、雜物,你可以用幾條線大約暗示就好。

有時候還會把透視「拉掉」,故意用誇張的方式去增強畫面張力。

 

我畫台南老巷時最常這樣:屋子原本正的,我把屋頂往裡收一點,讓空間更壓迫,巷口的人影就更突出。那透視對不對?用尺來量當然不對,可是看的人會信,會進入那個畫面,這才是我要的效果。

 

|不完美,才是人味|

 

很多時候,剛開始學速寫的人,最怕畫「不準」,怕被人笑。可是速寫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種不完美裡藏的真實。透視稍微跑掉、線條抖了一點、比例差了一點,沒關係,這些痕跡都是「人」的痕跡,是你當下坐在那裡、看著它、跟它相遇過的證明。

 

如果你想要一張完美的街景圖,找相機就好,不需要一張速寫。速寫的獨特,就是在快速的觀察裡,保留了當下的手感、呼吸、判斷和取捨。有些線是錯的,但味道是對的,那就夠了。

 

|給還在被透視困住的你|

 

如果你現在還在被「透視一定要對」困住,我想給你一個建議:

用筆量、用手機量角度。都是好方法。

真的覺得怪?就用文字補。真的透視跑掉?那就跑掉。跑掉一點,有時候反而更活。透視只是工具,不是答案。

速寫裡最重要的是那張紙上有沒有藏著你的眼睛和呼吸,其他都只是細節。

 

下次有人問你:「透視沒對會不會被笑?」

你可以笑一笑說:「有時候,不對!才對味。」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I:速寫本上的文字筆記:讓畫面更完整,讓記憶更真實》

 很多人以為速寫是畫圖的事,紙上有線條顏色就算完工。可是在我看來,速寫本裡頭最珍貴的,有時候往往不是畫得多完整,而是那些散落在畫面邊角、像補丁一樣的文字筆記。

 

這些年背著速寫本到處旅行,從台灣巷仔內到中東市場,畫過街景攤販、老屋殘瓦、也畫過幾個曾經陌生後來熟悉的臉孔。畫得再多,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圖旁邊加幾句字,有時是一行,有時只是一個名字。很多人問我:畫都畫了,為什麼還要寫字?我的答案很簡單:有些東西只能用線條留下,有些東西,非得靠文字才能撐住。

 

速寫講究快,現場風聲、路人的腳步聲、自己的心情,都藏在那幾筆線裡。可有時候,畫面外的細節,恰恰是記憶裡最有溫度的部分。你畫了一條巷子,卻沒辦法把那條巷子裡的味道畫進去;你畫了一張臉,卻沒辦法畫下對方跟你說過的那句話。文字筆記就是補足這一塊空白的方法。

 

我最常記的是什麼?天氣、聲音、味道、人名、價格的對話。像我去伊朗一個天葬的地方速寫,廣袤的大地上除了幾座廢棄的土屋,就是遠方寬闊的山嶺,山嶺上就是舉行天葬的地點,明明中午時分,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特殊的氛圍,是死亡、是感傷、是腐朽、是遺憾,除了現場作畫,我也把這種感覺寫下來,直到今天我讀到那篇速寫都還能勾起我當時的心情。

 

很多人以為文字會干擾畫面,甚至嫌字醜。我倒覺得沒關係。速寫本從來不是畫冊,而是活的筆記本。對我來說,畫面是骨頭,文字是血肉,有了文字,畫面才有體溫,有了畫面,文字才有依附。沒有誰搶了誰的位置,它們是一起呼吸的。

 

當然,寫什麼、怎麼寫,沒有規則。我自己最習慣把文字當作側記,短句也好、碎語也好,有時候只是抄下當下腦子裡閃過的念頭。「風大到眼睛睜不開」、「手快凍僵」、「下個月這棟老房子就拆了」。有些字根本寫得歪歪斜斜,看久了墨還暈開,但它們在紙上,就是那個時空的證人。

 

這幾年我在課堂上學生常問我,角落空白一片要畫什麼?我都會說寫500字心得吧!其實我想說的是,畫面永遠畫不完,線條之外,請給自己留一些字。不要怕字醜、不要怕字亂、不要怕自己寫得不像「作品」。速寫本最珍貴的不是給人看得懂,而是給未來的自己看得懂。幾年後翻開來,畫面可以褪色,但只要那幾行字還在,你會知道自己曾經在那裡,那天的陽光有多強,食物有多美味,還有心裡藏著什麼沒說出口。

 

速寫是一種收集,一張圖留住形,一行字留住氣味和情感。把它們都放進速寫本裡,畫面才完整,故事也才活得久。如果你也在畫速寫,下一次,不妨多寫幾個字。那幾句話,或許就是某天回頭看的時候,最珍貴的時間標本。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V:速寫能捕捉到什麼是相機無法記錄的?》

 有時候有人看我一個人坐在路邊,背包裡翻出那本被揉到有點皺的速寫本,會好奇問我一句:「現在手機鏡頭這麼厲害,畫這個不是多此一舉嗎?」

我聽到都會笑,笑完才慢慢解釋給他聽:「拍照留的是證據,速寫留的是呼吸。」

 

一張照片拍得再清楚,也沒有畫裡那條線有溫度

 

相機有它厲害的地方,我也拍照,旅途中我手機相簿裡也都是照片,可是拍完就放著,很少再打開。反而是那些紙上畫的、手上留下來的鉛筆屑,偶爾翻到,反而會被自己當下的那一口氣嚇一跳。

 

像我有一次在亞維儂教皇宮前,找了一個有點髒的石階坐下來畫廣場。

手機一拍,三秒鐘,光線、天空、石頭都清楚得不得了,還順便拍到旁邊路過的行人與狗。可是速寫本裡那張,花了我二十分鐘,牆面歪的、樹影被風吹開的、經過的觀光客可能就只有三個圈圈;可偏偏就是那三個圈圈,我後來再翻到的時候,腦子裡跑出來的,是當下那陣法國南方的風,還有我那天四週圍有點炙熱的陽光味。

 

相機收進去的是畫面,速寫留住的是當下那個「我」。是我那天看到什麼、忽略什麼、捨不得刪掉什麼。

 

速寫是用身體記得,不是靠機器

 

拍照是用手指按一下,剩下交給機器自己收。

速寫是筆一拿起來,你要用眼睛看、用手慢慢跟著走,腦子還要選擇什麼畫、什麼不畫。畫完,一張小小的速寫裡,都是那天你身體裡跑過去的線。

 

有時候畫完,指甲縫裡都是滲出的鋼筆墨水,就像把旅行藏到指頭裡面。我每次旅行回來,行李箱可以很空,可是速寫本翻開就是我自己走過那裡的證明,還帶著當時心裡那些小聲音。

 

為什麼速寫留下的是「我」而不是「它」

 

速寫有趣的地方是它從來不客觀。拍照是鏡頭忠實,可是我手上的筆是偏心的。

 

同一條街,我今天心情好,畫得開開朗朗,線條抖得少;明天心裡悶悶的,同一個場景,畫起來就是皺巴巴,線條有點歪,有些該畫的人或窗戶乾脆直接省掉。拍照做不到這種「自我意識」,可是速寫能!很多人以為速寫是畫給別人看的,我反而覺得速寫是畫給自己看的。有時候別人看不懂沒關係,只要我自己看得懂:為什麼我在梵谷居住的亞爾(Arles)坐了兩個小時只畫那棵橄欖樹?為什麼我在塞納河邊那條船拍了許多張照片我都沒感覺,可是畫了幾筆卻記到現在?

這些都只有筆知道。

 

空氣、味道、對話,速寫都藏得下

 

速寫厲害的地方就是它還能把沒畫進去的東西留白。我常常在速寫裡畫不完整的人,留一點空隙給當時的聲音。

 

有一次在南法卡爾卡頌的集市,我畫了台灣少見的香料攤,畫到一半攤販跑過來看,一邊碎念法文問我:「這是什麼?」我沒聽懂他說什麼,只回了他一個笑,畫裡那幾袋色彩斑斕的香料包就變成我跟他交換的笑聲。那一笑,相機拍不到,速寫卻留得住。

 

拍照是留影子,速寫是留溫度

 

後來我常跟學生說,拍照沒有不好,我也會拍,可是要是時間允許,還是找個地方把筆拿起來畫幾筆。不管畫得漂不漂亮,至少留下一點自己當下的呼吸。

有時候你過了幾年再翻那張在查理大橋上的圖,手指頭摸到那條線,你就知道:「啊,我那時候就在那裡,天氣很冷,天空飄著雪,雪片落在紙上湛濕我的紙面,我心情有點累,可是我還是想把這個畫下來。」

那就是速寫最珍貴的地方。

 

所以啊,速寫能捕捉到什麼是相機捕捉不到的?

捕捉到的是你自己怎麼活在那一秒鐘裡的證據,還有你怎麼看這世界的樣子。別人看的是風景,只有你自己知道,線條裡裝的是你自己。

 

Alex Kuo|旅行速寫人

拍照留影,速寫留心。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IV:法國遊記創作一定要知道的幾個重點》

我每次去國外旅行或參展,唯一的紀念品就是購買當地的「旅行遊記」,每次都讓行李箱差點超重。我蒐集了很多法國的遊記書,也跟作者交流,得到了幾點重點想法,它們讓法國的遊記跟一般的行程紀錄真的不一樣,它比較像一本有痕跡、有溫度的手繪筆記本。我分享我的心得重點:


1.現場感一定要有


法國人很在乎「真實在場」。

所以你要畫、要寫,一定要有你真的走到那裡去。

不是只看 Google 圖片,而是要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聞、用手去摸。

你畫一間南法的咖啡店,畫得再美,如果沒有畫進去那天的光線、空氣、甚至你旁邊那杯咖啡的味道,就少了一層現場感。


2.文字跟圖像要呼吸在一起


法國的 Carnet de voyage,最美的地方就是圖文交錯,互相留白、互相補充。

字不用太長,像筆記、對話、甚至是你自己碎碎念都很好。畫不用全畫滿,留一點空白,讓讀的人有呼吸的空間。

有時候票根、花瓣貼進去,就多了一個真實的痕跡。


3.要觀察,要對比


法國人很會把旅行當鏡子看自己。

所以不是只有畫「我看到了什麼」,還要畫「這跟我原本認識的有什麼不同」。

有時候你畫一條巷子,順便寫一句「這個巷子跟台北的巷子有什麼像、不像」,這樣就有意思了。


4.要有小故事,不要變流水帳


我常說,流水帳沒有記憶點,看了就忘。

反而是一個小插曲最容易記得。

像是你走錯路、問路問錯人、跟陌生人聊到一個笑話、吃到很奇怪的麵包,這些都是好素材。

這些故事就是你的現場痕跡。


4.抓住「在路上」的感覺


旅行最美的就是在移動中。

所以不要只畫終點,要畫過程。

火車上畫一張,巴士裡畫一張,等車的月台也畫一張。

這些零碎的片段,湊起來才是一個活的旅行筆記。


6.要有你自己的味道跟留白


最後一個重點,留白跟痕跡都是你的語言。

字醜沒關係,線條歪也沒關係,反而比太工整還珍貴。貼票根、貼花瓣、留一塊空白給回憶自己慢慢補,都很好。看得出來是你現場留下來的,這就對了。


所以我常跟人家說,法國遊記的重點就是:親身、圖文、觀察、故事、在路上、你的味道。

只要抓到這六個,你的旅行筆記就不只是行程表,而是一個真正活的「Carnet de voyage」。


不過雖然說了很多,找機會真的帶著筆記本出去走,邊走邊畫邊寫,這樣才是最有味道的旅行啦!

《你的旅行,我的遊記III:我眼中的東西方速寫有什麼差別?》

 要說速寫這件事,東方跟西方還真有一點差別。這差別不只是畫面上留多少空白,更像是一種看東西的方法。

西方那邊,尤其是歐洲那些 Urban Sketchers,習慣是帶著一本速寫本、一支鋼筆,就到哪畫到哪。找個教堂門口、河堤邊、老房子前的台階,坐下來,先喝口咖啡,再慢慢拉線條。他們不急著把畫面填滿,反而會讓紙上的空白跟墨線對話,一塊牆畫一半,旁邊就寫兩句字:今天幾點幾分,天氣幾度,河面有沒有風。剩下的,留給回頭再看的人。
反而是我們這邊,很多人學的是工整的素描、完整的水彩寫生,練就的就是一筆筆去補細節。老屋子一定要把磚牆數清楚,騎樓一定要畫到柱子跟天花板一條都不漏。連招牌的字、電線桿上纏著幾圈電線,都要給它補進去,畫完才覺得安心。
大概是10年前吧!我自己一開始也差不多是這樣,剛畫速寫的時候,還是學生,背著速寫本跑去華山、北門、大稻埕,一畫就想畫滿。那時候覺得,畫完一整頁,才像有帶回什麼東西。
後來有一年去法國,參加卡爾卡松(Carcassonne )當地的速寫活動,才發現人家不是這樣玩。那天早上我和法國畫家約在卡爾卡松新城區廣場前,旁邊就是雕像和噴泉,我們選了一間剛開門的咖啡店。那個法國朋友只畫了一半雕像一半桌前的咖啡、剩下的就空著,就在旁邊寫了幾行字,還用箭頭標註「隔壁店咖啡太貴」。
我那時候還問他:「不畫滿嗎?」
他就笑一笑:「不需要,我回家翻開看,就記得當時的噴泉和咖啡有多貴,就夠了。」
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速寫不是作業,不是交一張完整的考卷。而是把當下抓住,畫面有時候滿,有時候空,剛剛好就好。
後來我回台北畫,也慢慢學著放掉「要畫完」的壓力。像有時候在士林官邸外面蹲著畫牆,畫到一半風一吹,剛好有個阿嬤騎腳踏車經過,影子在牆上掃過去。我有時候就只畫到牆角,剩下的留一點筆記:那天有風吹過、有影子掠過,沒有人知道那影子是什麼樣,但翻到那頁,我自己知道。
這幾年有時候帶學生、帶朋友一起去旅行速寫,最常被問的就是:「老師,我要不要把它畫完?」
我會說:「看你想要(帶走)什麼。」
有些人就是喜歡滿滿當當,細節畫進去也很療癒;有些人就是只要一筆線、一塊色,一個小字,就夠了。
有時候差別就在這裡——
西方很多人把速寫當作一種現場的日記,空白就是空氣、呼吸的縫隙。
我們這邊,很多人會把速寫當成一張漂亮的成品,畫到沒有留白才算完成。
也沒什麼對錯,都是畫,只是想留下來的是什麼不一樣而已。
這幾年看過那麼多街角跟屋瓦,我現在反而覺得,速寫最好的樣子是那一點點留白。
有些空白,會在別人眼裡是沒畫完,可是對自己來說,是把那天的風、那條巷弄的味道,留了一點藏在紙背後。
下次你也可以試試看,畫到一半不要急著補,放下筆,走遠一點,再翻回來看,那空白會自己跟你說故事。